2011年心理咨詢師 考試社會心理學知識符號相互作用論
心理咨詢師 考試社會心理學知識符號相互作用論如下:
符號相互作用論(Theory of Symbolic Interaction)一種強調人類生活和行為意義的社會生活理論觀。它旨在分析社會的多元性和沖突性,社會生活的相對開放性,社會結構的不穩定性,主觀解釋的重要性,道德和社會規則的文化相對性以及自我的社會結構性。其思想淵源可追溯到本世紀初的美國。從本世紀初到30年代,芝加哥大學首次進行了經驗性的研究。符號相互作用論一直是與科學實證主義相對立的,它否定機體類同、科學假設和檢驗、因果關系、社會的普遍性規律及實證意義上的科學客觀性,強調自然主義,把分析歸納作為主要方法,分析不穩定的關系、文化和社會意義上的具體規律或規則。
早期的符號相互作用理論能在芝加哥大學發光顯彩,是與W.I.托馬斯、C. H.庫利、G. H.米德這三位學者分不開的。特別是米德,把實用主義的抽象哲學思想根植到經驗和社會現實中,使早期的符號相互作用理論得以形成和發展。
米德為社會心理學提出的是一個一般的哲學方法,而不是一個科學的理論。但他所強調的不斷進行的相互作用,為建立科學理論奠定了基礎。特別是他的自我理論,有許多已受到實證檢驗和支持。其中包括:(1)人在某一社會地位上時間越久,這個地位對他的自我定義的影響就越大。(2)和他人實際作出的判斷相比,自己覺察中的他人的判斷與自我概念更為有關。(3)在評價的其他基礎不適用時,人開始期望自己的行為與別人的評價一致起來,尤其期望與被看成是善于判斷的人或者是社會地位較高的人的評價一致起來。(4)自我概念在與值得重視的人之間有高度一致時,比有低度一致時更為穩定。
符號相互作用論有三個不同趨向:以H.布盧默為代表的新芝加哥學派,以M.H.庫恩為代表的衣阿華學派以及以E.戈夫曼為代表的劇作藝術學派。這三個流派,也有共同點,它們都認為個體因為有意義才采取行動,這些意義也是科學理解其行為的關鍵。這三個學派都信為,焦點應該在社會相互作用中,在兩個或的人發生實際的或潛在的相互交往時,但布盧默強調的是意義的流暢性、情境和背景特點,認為意義是兩個或的人相互作用時出現的東西。布盧默指出,從本質上說,人類是理性的,相遇而發生相互作用時,他們都會進入一個開放的問題解釋過程,以發現他人的意向及行為的含義。與此相反,庫恩強調的是社會中更穩定、不變和確定的方面,與實用主義者對人類生活的看法有許多接近之處。但布盧默和庫恩都考慮到自我性質,個本對自我的考慮和原因,以及相互作用情境中自我所起的作用。
其他欄目